最新數據顯示,今年前9月,我國整車出口保持五成以上增長速度。中汽協(xié)預計,全年出口汽車有望達80萬輛,超過2008年68萬輛的歷史最高紀錄。在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產銷國的時候,走向海外的時機已經到來。
隨著人民幣對外升值與對內貶值的同步推進,尤其是貨幣供應量增長過快過大形成的對內貶值幅度大于對外升值,不僅刺激了中國人境外購物的欲望,也刺激了中國企業(yè)境外投資的沖動。
相較過去貿易式的出口,近年來,我國主流車企已發(fā)展到大規(guī)模海外生產階段,逐漸站上國際化的起點;但是,國際市場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決定了自主車企要面對的挑戰(zhàn)遠高于國內,政策風險、技術門檻、無序競爭和市場波動等因素讓自主車企的國際化之旅面臨巨大風險。
走出中國,立足國際?自主車企們才剛剛啟程。
奇瑞國際化的兩面
10月13日,奇瑞汽車發(fā)布消息稱,公司海外出口達到14590輛,同比增長38.1%,至此,前三季度奇瑞汽車累計出口已達122441輛,同比增長80.42%,提前完成全年12萬輛的出口目標。奇瑞預計今年海外出口有望達到18萬輛,今年海外銷量創(chuàng)下歷史新高已經毫無懸念。
在10月舉行的2011全球汽車論壇上,奇瑞汽車主管出口的副總經理陸建輝表示,奇瑞計劃到2015年實現向歐洲出口。
奇瑞從最初懵懂賣車到國外,到批量式貿易,再到有意識海外建廠推進出口,及至提出進軍發(fā)達汽車市場計劃,奇瑞被認為是“國際化”最好的企業(yè),同時,因為與捷豹路虎合資計劃即將敲定,奇瑞又被外媒看好為“下一個塔塔”。
但是,這樣一個廣受看好的車企,仍然在國際化上栽了跟頭。據外電報道,近日,來自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安全機構(A N C A P)的消息顯示,奇瑞緊湊型SU V瑞虎在澳大利亞進行的正面補償碰撞試驗中,僅獲得“零分”評級。但基于側面碰撞最高分的情況,瑞虎還是勉強獲得了“兩星”的評價。這也是奇瑞繼A 1在A N C A P碰撞測試中僅獲三星之后又一次遭遇碰撞尷尬。
受此影響,奇瑞汽車澳大利亞經銷商A teco公司日前宣布召回出售的全部1664輛瑞虎,在此之前,奇瑞有3個車型在澳大利亞銷售,計劃實現5000輛的出口。
無處不在的技術壁壘
奇瑞的問題既有自身技術不過關的原因,也有部分原因在于對當地的法律法規(guī)不了解或者對當地碰撞測試的條款不熟悉。
目前,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汽車市場都在不斷提高汽車的安全和環(huán)保等準入標準,尤其是在歐美發(fā)達國家市場,越來越嚴格的技術和環(huán)保壁壘限制了國內企業(yè)進入。
2005年,歐盟針對本土生產和進口的車輛,進一步提出“再使用、再循環(huán)和再回收”的認證要求———R R R指令。這意味著國產汽車要想打開歐洲市場,即汽車材料限制鉛、汞、鎘和六價鉻的使用,并確保再使用和再利用率達到85%,再使用和再回收利用率達到95%。
上一篇:寶馬是不是歧視中國消費者?
下一篇:比亞迪陷轉型泥潭不至于完蛋